咨詢電話:073185357800
百年薪火傳 湘企紅色路
劈山截水築平湖!萬餘民衆徒手壘出中國水利工程奇迹丨百年薪火傳 湘企紅色路
作者: 來源: 時間:2021年09月17日 字體:[]

  随車從永州市雙牌縣城沿潇水而上,“高峽出平湖”的秀麗景色赫然映入眼簾:一座長311米、高58.8米、高程176.5米的大壩橫卧潇水之上,嵌入兩山之間,百丈飛瀑,水霧升騰,在群山環抱中顯得偉岸而壯闊。

百年薪火傳 湘企紅色路

  這座始建于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雙牌水庫巍巍矗立,循着曆史軌迹回顧,背後是一段波瀾壯闊、刻骨銘心的光輝歲月。
  熱火朝天!
  萬人徒手改變“十年九旱”困局
  由湖南省湘水集團雙牌水力發電有限公司管理運營的雙牌水庫,其所在地為原零陵地區,即現在的永州市。這裡也是中國六大幹旱走廊之一的衡邵幹旱走廊,許多地方十年九旱。曆史上有記載,每遇上幹旱年份,這裡不僅莊稼顆粒無收,連人畜飲水都十分困難。既怕旱,又怕澇,千百年來這個問題一直困擾着當地的老百姓。
  在百廢待興的新中國成立初期,湖南電力工業十分落後,水電幾乎是空白,嚴重制約了工農業生産發展。1953年至1958年,湖南省水利電力局勘測設計院在蘇聯地質專家的幫助下,經過對潇水流域的水能資源勘測設計和考查論證,建議截住潇水興建雙牌水電站樞紐工程。潇水系湘江的東源,雙牌水庫拟選位置,兩岸高山峽谷密布、河道落差大,是修建水庫的絕佳場所。
  已是耄耋之年的老黨員韋敬,就是當時省水利廳派駐雙牌水庫參與地質勘探的一員。1957年,他跟随勘察設計專家團隊進行了大壩選址等前期勘探。回顧當年情景,他說:“(我們)要查勘地質構造情況,(比如)是否有溶洞、是否有裂縫等,最後确定了大壩的選址位置。”
  1958年4月,一封《雙牌水庫樞紐工程計劃任務書》上報湖南省委。經國家計委、經委和水電部論證并批複,同意工程上馬。
  當年7月,在中共湖南省委召開的全省大、中型水電工程施工準備會議上,雙牌水庫被列為全省重點建設工程之一。随後,雙牌水庫工程指揮部成立,由時任零陵縣縣長的蔣德姣任指揮長,省水電廳副廳長史傑坐鎮指揮。省水利廳、省計委會同省林業交通等部門,邀請國家水電總局及前蘇聯地質專家進行查勘會審。

  1958年10月,雙牌水庫正式動工,由此拉開了“萬民動手修水利”的壯觀場景。一時間,水庫建設場地人頭攢動、機械轟鳴,一場“移山造海”的攻堅戰役拉開了帷幕。

百年薪火傳 湘企紅色路

  在那個一窮二白的年代,物質條件極度貧乏、機械設備稀缺。修水庫基本靠人工土法上馬,無論是開挖還是裝運,手擡還是肩挑,掄錘還是掌釺,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
  11月,在國家、湖南省委的号召下,萬餘名水庫建設者帶着滿腔的熱情,從衡陽、永州等地奔赴到這荒山野嶺、荊棘密布之地。“機械營、混凝土營、施工營、木工營等專業力量,都是省水利廳招來的。” 雙牌水電站年逾八旬的老黨員劉繼德記得,“大家吃住都集中在潇水西岸的山坡上,住的是簡易搭建的茅草棚,排得密密麻麻,到處都是……”

  炸石放炮、掄錘掌釺、裝筐肩挑,工人們一趟又一趟,一筐又一筐,你追我趕開展勞動競賽,争先恐後手擡炸石和沙土……當年熱火朝天的建設場景,如今依然刻在劉繼德的腦海中,“我們每戶人家都是義務工,挖土、挑泥巴、砸石頭、壘壩、平土,全部是累活,但大家都樂意參與其中。”劉繼德回憶:在那個年代曾經流行過一句話——祖國的需要就是自己的志願。

百年薪火傳 湘企紅色路

  創新實踐!
  建設者自主攻堅解決技術難題
  然而就在雙牌水庫建設如火如荼之際,卻意外傳來不好的消息——中蘇交惡,前蘇聯專家撤走并帶走了全部技術資料。
  但這盆當頭冷水,并沒有澆熄雙牌水庫建設者們的熱情與鬥志,“一切隻能靠自己!”建設者們開始了艱苦的獨立攻堅之路。

  在這荒野之地,砂石料運輸成了一道關鍵難題。在雙牌水庫指揮部的指導下,建設者們發揮創新精神,設計制造了雙軌小火車等新型工具,極大地提高了勞動效率。“砂卵石通過水路運送到濱江廣場,再裝進鐵皮鬥車,隻需一個人控制鬥車順着火車軌道運輸至大壩附近……中間處還設置拌料站,攪拌成混凝土後,繼續沿軌道給大壩灌漿,再沿另一側軌道返回。” 向記者回憶這些往事時,年邁的劉繼德神采飛揚。

百年薪火傳 湘企紅色路

  施工中,打石放炮是個力氣活、技術活。打在石頭上放炸藥的洞叫“炮眼”,需要打炮手甩着鐵榔頭不停地敲擊鋼釺,不僅辛苦,而且效率不高。劉繼德說:“有時候碰到下雨天,炸藥就不能放進去引爆,打出的炮眼就泡湯了。我們整個工作隻能癱瘓停止。”
  為了确保大壩基礎所需大量土石方,共産黨員夏家成與技術小組日夜鑽研,很快研究出聞名全國的“水吸渣深孔藥壺炸破法”,每一炮土石方達到了原來的4倍。他們還在預埋塊石方面采用了一些土制方法,使埋放率平均達17%以上,在當時的全國輕型壩中埋石率為最高,這不僅節約了水泥,同時也保證了質量。

  攔洪度汛是水庫建設的關鍵環節。大壩圍堰清基時,正逢嚴寒冰凍。一場大雨後河水猛漲,建設工地險象環生,圍壩也被洶湧的河水沖出一個大洞,隻有堵住洞口,才能繼續施工。以雷德壽為主的20多名黨員抱着棉絮義無反顧地跳入刺骨的冰水中,頑強拼搏,終于堵住洞口。1959年冬天,共産黨員、混凝土隊隊長童彪帶領民工探索出低溫下混凝土凝固的辦法,加快了大壩澆灌進度。

百年薪火傳 湘企紅色路

  在基本靠人力的條件下,雙牌水庫建設者們頂風雨、冒嚴寒,連續作戰,忘我奮鬥,靠勤勞和智慧創造了劈山截水、開嶺築壩的水利工程奇迹,被國家水電部全國通報表彰。毛澤東主席親自接見工地出席全國群英會的代表。1960年,國務院把雙牌水庫指揮部樹立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勤儉辦事業,增産節約”的典型,獎紅旗一面、獎金20萬元。
  經過四年艱苦奮戰,雙牌水電站樞紐工程克服重重難關,于1962年陸續封閉導流底孔,土建任務基本完成。1962年8月,船閘通航;1963年,樞紐工程全部完成。雙牌水電站,控制流域面積10594平方公裡,總庫容6.9億立方米,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湖南第一的大型水利樞紐,也是湘江水系調洪調峰的骨幹水庫。
  “雙牌”成名牌!
  一座水庫滋潤了一方鄉土

  “通電了!”1963年7月28日,随着首台機組發出了第一聲轟鳴,雙牌水電站首次向工地及附近農排送電,工地上下一片沸騰。潺潺河水從水渠流進幹涸的稻田,當地農民像過節一樣歡欣慶祝。

百年薪火傳 湘企紅色路

  其實首次發電也充滿曲折。劉繼德回憶說:“那是兩台3000千萬的發電機,在此之前,由于壩内電站發電機組按蘇式機組設計,蘇聯撤走的專家單方撕毀了機組供貨合同,導緻原訂購4.5萬千瓦蘇制機組無法供貨。”
  1966年3月、1969年5月,雙牌水電站陸續安裝了第一台、第二台蘇式中制4.5萬千瓦大機組。1979年5月1日,第三台4.5萬千瓦機組安裝投産。至此,雙牌水電站按設計規模完成了13.5萬千瓦的機組安裝。1963年至1966年,綿延92公裡的右幹渠建成,流經雙牌、零陵、冷水灘、祁陽4縣33個鄉鎮,灌溉32萬餘畝農田,為這些地區稻田旱澇保收,旱地改水田、單季改雙季創造了有利條件。

  1963年11月,時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書記兼廣東省委第一書記陶鑄來到剛竣工的雙牌水庫視察,對如何盡快發揮水電站綜合效應,提出了明确要求。臨走前,應幹部群衆要求,他揮毫題下“雙牌水庫”四個大字。如今,這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依然印刻在大壩上,激勵着一代又一代雙牌水電人。為了紀念陶鑄,湖南省雙牌水力發電有限公司在水庫旁建造了陶鑄漢白玉像廣場,現已成為雙牌縣紅色教育基地。

百年薪火傳 湘企紅色路

  雙牌縣也因雙牌水庫而得名。該縣在1969年12月正式設立以前,是1964年6月成立的潇水林區管理局。再往前追溯,則是1964年1月成立的雙牌水庫林場。雙牌水庫林場主要是保護雙牌水庫區域森林資源,涵養庫區水源,防止因管理不善出現無序砍伐、破壞森林植被,進而導緻水土流失,危及庫區安全。
  歲月流逝,世事倥偬。投産近60年,雙牌水電站這座集發電、灌溉、航運與防洪等綜合效益于一體的大型國有水利水電樞紐工程,累計發電近300多億千瓦時,近年來平均每年創産值2億多元,實現利潤3000多萬元,繳納稅費4000多萬元,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2008年,南方遭遇曆史罕見的特大冰災,永州地區電網全線癱瘓。湖南省湘水集團雙牌水力發電有限公司發揮電站“黑啟動”功能,作為首個電源并入電網,迅速給永州電網送電。“水電站機電設備通過這些年的升級改造,達到了行業一流的水平。”公司黨總支部書記、執行董事、總經理劉德文介紹,雙牌水電站近十年先後投入8000多萬元進行發電、變電、送電機電設備進行更新升級,大大提高了發電效益,為湖南工農業生産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曆經六十載風雨滄桑,雙牌水庫宛如一條巨龍橫卧在潇水之間,訴說着當年建設時的磨難艱辛,也訴說着一段嶄新的水利奇迹。時間的車輪滾滾向前,它巍然矗立,伴着靜靜流淌着的潇水,向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展示着全新的盛世圖景。

百年薪火傳 湘企紅色路

分享到:
相關推薦
Baidu
sogou